大典會通序

我朝之經濟六典•經國大典, 遠倣周官制度之書, 近準大明會典六部, 上而與虞之惇典, 夏之關和, 若文質三統之百世可知者,葢禮樂刑政, 有因有革, 而其所以立經貽謨則大聖人傳授之精一心法無有不同焉, 自我太祖康獻大王創垂大業迄迄于世宗•世祖, 纘有丕丕基, 前聖•後聖, 作之述之, 稡厥羣彙, 統爲一書, 金科玉條, 燦然具備, 宜無待乎斟酌損益, 而繼而續編於元陵甲子, 通編於健陵乙巳, 特因時制宜之小變通耳, 鳴呼以度越百王之智, 繼述列聖之猷, 闕文佚章, 洪纖靡遺, 惟祖宗成憲, 是用兢兢, 舊行而今廢者, 存而不刪, 以寓敬謹之義, 作室肯堂之美, 有以永垂無竆矣. 上之二年春, 因相筵奏, 乙巳以後敎式之未遑刊布者, 令開局補輯同異條例, 一遵兩聖朝續•增舊規, 名曰大典會通, 剞劂旣竣, 以炳學名忝總裁, 命爲之序拜手稽首颺言曰, 我殿下一初圖理, 百度咸擧, 翼翼乎毖祀, 亹亹乎官人, 財賦之絀而制節之, 戎政之弛而興勵之, 以至祥刑之欽, 衡虞之諧, 措諸施爲, 修明章程者, 觀於是編, 瞭如指掌, 光前裕後之大經大法, 盡善矣, 盡美矣, 詩曰不愆不忘, 率由舊章, 凡我在列百執事, 率是以往, 永守勿替, 以之庶績凝, 萬紀張, 此誠光復古懿, 對揚休命之會也, 然總究其本, 我殿下緝熙于學, 體之高明博厚, 文理密察, 包羅大化而集成之, 寔由乎精一心法之所傅授則爲萬世開太平, 爲生民立極, 其在茲矣, 於虖盛哉.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左議政兼領 經筵事監春秋館事金炳學拜手稽首謹序.

進大典會通箋

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領議政兼領 經筵弘文館藝文館春秋館觀象監事趙斗淳, 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行判中樞府事李裕元, 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左議政兼領 經筵事監春秋館事金炳學, 崇祿大夫行龍驤衛上護軍兼 奎章閣提學金學性, 崇祿大夫議政府右賛成鄭基世, 資憲大夫行龍驤衛大護軍兼知春秋館事南秉吉, 資憲大夫南綾君兼弘文館提學洪鍾序, 資憲大夫行龍驤衛大護軍兼藝文館提學朴珪壽等誠惶誠恐稽首稽首上言, 竊以, 用聖人心行聖人政, 誕撫五百年靈長, 因我家法輯我家書, 爰奉八十載敎式, 猗兼總而條貫, xx累洽而重熙, 稽玆大典裒合之功, 允屬正宗制作之盛, 纘光陵之經始, 洪纖靡遺, 恢英考之續修, 本末賅載, 一王之章程甚悉, 儀型于天地四時, 萬民之準則斯存, 錯綜乎前後三錄, 雖創垂沿革之際, 不無㪅張, 然密察潤色之工, 大明終始, 第念日月之旣積, 尙多律例之可增, 春秋之移步換形, 自有旨外之義, 董子之改絃調瑟, 莫非時中之宜, 至於大綱領

經國大典序

自古帝王之有天下國家也, 創業之主, 經綸草昧, 而未遑於典故, 守文之君, 遵守舊章, 而又無事於制作, 雖曰漢高籌無遺策, 而三章之法, 略存規模, 史稱唐家萬目俱張, 而六典之作, 猶俟中葉, 況下於漢唐者乎, 恭惟世祖握符中興, 功兼創守, 文昭武定, 禮備樂興, 猶孜孜圖理, 恢弘制作, 嘗謂左右, 曰我祖宗深仁厚澤, 宏規懿範, 播在令章者, 曰元•續六典, 謄錄, 又有累降敎旨, 法非不美, 官吏庸愚, 眩於奉行, 良由科條浩繁, 前後牴牾, 不一大定耳, 今欲斟酌損益, 刪定會通, 爲萬世成法, 仍命寧城府院君崔恒, 右議政金國光, 西平君韓繼禧, 右贊成盧思愼, 刑曹判書姜希孟, 左參贊任元濬, 右參贊洪應, 同知中樞府事成任, 曁居正, 裒集諸條, 詳加採擇, 撰次爲書, 刪煩削冗, 務要精簡, 凡所措置, 皆稟睿裁, 又命永順君溥, 河城府院君鄭顯祖, 掌出納, 書旣成, 釐爲六卷以進, 賜名曰經國大典, 刑•戶二典, 旣已頒行, 四典, 未及讎正, 八音遽遏, 聖上遹追先志, 遂訖就緖, 用頒中外, 竊念, 天地之廣大也, 萬物無不覆載, 四時之運行也, 萬物無不生育, 聖人之制作也, 萬物無不欣覩焉, 信乎聖人之制作, 猶天地與四時也, 自古制之隆, 莫如成周, 周官以六卿, 配之天地四時, 六卿之職, 闕一不可也, 我太祖康獻大王, 應天順人, 化家爲國, 立經陳紀, 規模宏遠, 三宗相承, 貽謀燕翼, 制度明備, 世祖神思睿智, 制作之盛, 動契典則, 卓越千古, 殿下聰明, 時憲是遵是行, 金科玉條, 刻之琬琰, 垂耀無極, 猗歟盛哉, 其曰六典卽周之六卿, 其良法美意, 卽周之關雎•麟趾, 文質損益之宜, 彬彬郁郁, 孰謂大典之作, 不與周官周禮, 而相爲表裏乎, 建諸天地四時而不悖, 考諸前聖而不謬, 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可知矣, 繼自今聖子神孫, 率由成憲, 不愆不忘則我國家文明之治, 豈唯比隆於成周而已乎, 億萬歲無疆之業, 當益悠久而悠長矣, 成化五年己丑九月下澣, 正憲大夫戶曹判書兼藝文館大提學同知 經筵事徐居正拜手稽首謹序.

進經國大典箋

輸忠衛祉協贊靖難佐翼功臣大匡輔國崇祿大夫寧城府院君兼領春秋館事崔恒等, 誠惶誠恐稽首稽首上言, 竊以, 聖人經綸天下, 必待積德百年之期, 王者損益時宜, 蓋爲垂範萬世之計, 玆定大典, 允屬昌辰, 竊惟, 治以道同, 政由俗革, 體國經野, 周分六卿之官, 除煩去苛, 漢約三章之法, 皆得設施之當, 能爲永久之傳, 載念盛朝, 誕膺景命, 明哲繼作, 克恢百四之規模, 綱紀畢張, 聿新一代之制作, 顧纂錄之傷於繁亂, 而奉行者患其浩穰, 世祖惠莊大王, 乃聖乃神, 允文允武掃羣姦而靖世, 備嘗艱難, 乘六龍以御天, 大明終始, 巍巍成功之尤盛, 秩秩大猷之是經, 事有更張, 理難苟襲, 爰取故典之記載, 且參新立之科條, 會通悉觀乎舊章, 裁定皆自乎睿斷, 盡祛細碎, 務摯綱維, 簡以御煩, 期成不刊之典, 較若畫一, 將揭無竆之規, 恭惟, 主上殿下聖敬日躋, 聰明時乂, 謂底法之作室肯構, 不愆不忘, 宜越卭而圖功惟終, 善繼善述, 躳莅萬幾之始, 首急六典之修, 撮其要提其綱, 遹紹先志, 宜於時適於用, 深愜輿情, 實迺經國之彛章, 豈唯納民於軌物, 等猥將庸劣濫叨編摩, 晝度夜思, 何曾効於毫補, 天經地緯, 第謹奉於指揮, 特賜覽觀, 申飭遵守, 啓後人咸罔缺, 更仰貽燕之謨, 監成憲永愆, 庶贊垂鴻之業, 所撰經國大典六卷, 謹隨箋以聞, 無任激切屛營之至, 恒等誠惶誠恐稽首稽首謹言. 成化五年己丑九月 日 輸忠衞社協贊靖難佐翼功臣大匡輔國崇祿大夫寧城府院君兼領春秋館事崔恒等上箋.

英廟御製題續大典卷首勉勑後昆

古往今來, 有國有典, 經國大典我國典章, 撰文之由, 纖悉序文, 金科玉條, 開卷瞭然, 如我凉德何敢增撰, 今者續典只輯三錄, 大抵自古法久生繁, 漢初立法不過三章, 漢文除刑其繁可知, 其代若干猶有此弊, 其况我朝三百餘年, 法上生葉, 奚言漢時, 法文日繁, 綱領漸紊, 官吏舞弄, 民莫措手, 欲撰續典, 非今臆料,粤昔 兩朝, 先正獻議, 今又未遑, 復待何時, 特命設廳, 續成六典, 爰命詞臣特製其文于今題首, 意蓋深也, 考諸往牒, 漢宋稱厚, 豈效漢宋, 當法祖宗, 列聖盛德, 垂法仁厚, 世降俗末, 舊風漸掃, 觀今續典, 大要在玆, 其要伊何, 曰寬曰厚, 其他節文, 有司存焉, 噫咨後昆, 念玆在玆, 豈究細節, 當察大意, 若曰此書六典節目, 是豈予意, 亦豈民效, 昔漢東平, 居家樂善, 漢之昭烈, 勑子爲善, 寬也厚也, 其本卽善, 今予於此, 亦有提曉, 柔懦非善, 性善是善, 省察此際, 惟誠與敬, 欽之恤之, 是乃敬也, 實體實遵, 是亦誠也, 筆削秋典, 繼書此文,吁嗟此心可質蒼蒼, 噫我後昆, 其可忽乎, 莫曰言敎, 式體訓勑, 閼逢困敦仲秋上澣題.

英廟御製續大典小識復勅群工

今者大典續成, 意固在也, 一時令飭, 便作受敎, 自有律文, 隨時低昻, 官吏眩於奉行, 小民莫能措手, 輯三錄成續典, 刪其繁正其要, 頒此典之後, 復蹈前轍則纂輯之意焉在, 此後雖有飭敎者, 若非載於金石之典, 作爲不刊之文則六曹京外, 自可擧行,俾勿混錄, 祛其浩繁, 關係法文者相考皇朝律與本典續典, 其無可據然後, 稟旨定律, 若有各隨己意, 任自弛張者, 備局政院察推, 一以飭因循混雜, 一以信頒布續典, 是歲季冬又題.

續大典序

夫聖王制治之道, 其本在於五敎, 而所以弼之, 則亦惟曰五刑五服, 此虞庭疇咨, 旣命司徒, 而復有皐陶之作士也, 然而敷敎則曰寬, 服刑則曰明, 聖人道齊斯民者, 何其深且遠也, 恭惟我太祖開創肇基, 宏規弘謨, 廩廩乎三代, 而制作法度, 惟元續二典在焉, 聖神相承, 恪遵舊章, 而古今民俗之有異, 法久弊生, 不可以無變, 則隨時斟酌, 務合其宜, 猗歟, 我列聖之深仁盛德也, 惟我世宗六典謄錄, 倣于二典, 世祖折衷六典, 著爲經國大典, 成廟續錄, 中廟後續錄, 實羽翼大典, 而及我肅考, 有輯錄通考之申修焉, 弛張損益雖若有殊, 而恤刑軌民則前聖後聖, 同一揆也, 今我殿下臨御廿載, 夙夜憂勤, 克紹祖宗之心法, 惟寬惟明, 以修敎刑, 而舊憲新條, 或相徑庭, 繁簡不可不整, 輕重不可不適, 於是焉, 命宗玉, 若魯, 宗城, 日躋, 尙星, 宅奎, 俾掌其事,裒輯受敎, 分彙合類, 以定一代之典, 又命三公摠領之, 編摩蒐綴, 雖出于諸臣之手, 而若其取捨裁制, 悉廩睿旨, 欽哉欽哉, 以存敬愼之意, 繄,我聖祖聖考, 是傚是則, 遂名其書曰續大典, 以景夏, 方任館閣, 命爲之序, 拜手稽首而言曰, 夫武王周公之達孝, 不過曰善繼人之志, 善述人之事, 於休我殿下仁民愛物奉若先王之政, 良法美度, 允符周官, 而丕顯丕承, 亶本於關雎•麟趾之化, 此孔聖所稱, 繼志述事, 而達孝之至者也, 而况除壓烙, 減全徙, 德意藹然, 可以迓續景命, 則漢文之除肉刑, 固不足多, 而堯舜無刑之治, 將拱手而俟矣, 雖然聖哲在上, 而如無明察之官, 慈惠之師, 奉而周旋, 則敎弛刑紊, 而無以制治, 可不戒哉, 書曰, 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玆用不犯于有司, 敢爲殿下誦焉, 嘉善大夫行忠武衛副司直兼藝文館提學元景夏拜手稽首謹序.

進續大典箋

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領議政兼領 經筵弘文館藝文館春秋館觀象監事世子師金在魯, 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左議政兼領 經筵事監春秋館事世子傅宋寅明, 輸忠竭誠奮武功臣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右議政兼領 經筵事監春秋館事豊原府院君趙顯命等, 誠惶誠恐稽首稽首上言, 竊以, 立經陳紀, 雖本於創垂, 因時制宜, 必在於繼述, 仍三錄而蒐輯, 續六編而刊宣, 言念大典爲書, 實是我家成憲, 周官之法度甚悉, 二聖裒修, 夏府之關石斯存, 萬民準則, 橫看直敍, 而品式俱該, 體約用繁而事情咸備, 爲一王之定制, 垂百世之宏規, 第以世級之漸移, 未免絜令之隨變, 當列祖繼承之際, 再行續篇, 逮寧考在宥之年, 又成輯錄, 雖幸法例之寖具, 尙稽典書之稡完, 先後憲章或有節目之牴牾, 中間沿革, 亦多紀載之闕遺, 蓋因循未遑於當時, 而述作有待於今日, 恭惟, 至行純德英謨毅烈主上殿下, 躳行會閔, 力挽唐虞, 建極圖治, 御二紀而匪懈, 興功補弊, 溯百年而畢修, 撰邦禮而旣定五儀, 按國制而復修六典, 職官課試之通變, 古例互參, 軍旅貢賦之更張, 今法備著, 減全家餘存之律, 天地同仁, 正免稅流來之規, 宮府壹體, 新經聖手, 幾厦氈之忘勞, 悉從睿裁, 非游夏之敢躳, 承三后已就之緖, 成一代不刊之章, 今文古文, 損益雖異, 前聖後聖, 條貫則同, 寶墨題篇, 累十字董勅之訓, 宸翰弁卷, 幾百言懐保之誠, 肇錫書名, 纔奉前席之明命, 若稽章奏, 更感先正之格言, 玆訖功於編摩, 敢效誠於獻御, 麟趾至化, 祖宗之心法相傳, 燕翼弘謨, 子孫之典則斯在, 宜備乙丙之覽, 益懋庚甲之猷, 伏念, 等俱以空疎猥掌撰次, 奉令承敎, 縱有慚於對揚, 考典志經, 庶無替於遵守, 所撰續大典六卷, 謹隨箋以聞, 無任激切屛營之至, 在魯等誠惶誠恐稽首稽首謹言, 乾隆九年十一月 日, 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領議政兼領 經筵弘文館藝文館春秋館觀象監事世子師金在魯等, 謹上箋.

正廟御製大典通編題辭

曰經濟六典, 曰經國大典, 曰續錄•後續錄, 曰受敎輯錄, 曰續大典卽我朝典章也, 然其書,蔀居多門, 有司憚其浩穰, 乃開局會稡, 命名曰大典通編, 遵先王之法修明之耳, 小子何述焉, 詩曰儀式刑文王之典, 又曰不愆不忘, 率由舊章, 予因是自勗, 又爲我世世子孫勗之, 時予踐阼九年重陽.

大典通編序

上之八年, 臺臣有言, 卽阼後受敎可著爲令式者, 宜分類編書, 以便施行, 上曰, 嘻續典成於甲子, 而先王敎令之後於甲子者尙多, 其敢專於近而忽於遠乎, 且原典•續典各爲一書, 艱於考據, 予嘗病之, 宜取二典及舊今受敎通爲一編, 其令二三卿宰掌其事, 大臣總之, 書旣成, 名曰大典通編, 命福源爲序, 拜手稽首謹言, 曰六典之名, 昉於周禮, 而更後數千年, 莫之或改, 蓋取象于天地四時, 敍次于職官憲章, 六爲自然之數, 而典爲當然之則也, 洪惟我朝聖作明述, 井井焉彬彬焉, 一洗羅麗之陋, 權輿乎經濟六典, 大成乎經國大典, 錯綜乎前後三錄, 會通乎典錄通考, 至我聖祖續典之作, 而一王制作之盛, 列聖損益之義, 燦然具矣, 然而原典爲大全, 續典爲補編, 而編帙旣異, 不相聯屬, 秪見其補則無以得其全也, 自甲子迄今日, 絲綸之屬於關和者, 亦非一二, 而諸司謄錄, 漫無統紀, 尋流而或昧於源, 稽往而或遺於來, 擧行易眩, 舞弄多端, 此通編之所以不得已也, 惟我聖上粤自御宇圖理之初, 夙宵兢兢, 惟制度是謹, 惟命戒是審, 憲必監先謨必裕後, 講於廈氈之內, 修於堂皇之上, 行於宮府都鄙之間者, 不惟措諸今, 必思徵諸古, 不惟施之一時, 將以垂之萬世, 是書之名以通編者, 通諸編爲一編也, 雖爲一編, 而原•續與增補補標而別之示先後也, 分門列目一從原典重本始也, 官有增減, 法有沿革, 而減與革亦書者存舊觀也, 改橫看爲直行, 刪繁文從比類者便攷檢也, 是書一出而前聖後聖之良法美制, 秩然咸載, 簡而無漏, 詳而不費, 今昔同異, 條例創因, 開卷瞭然, 知指諸掌, 中外有司之臣, 按而行之, 無待乎考掌故詢胥吏矣, 斯實我聖上文理密察之工, 溢于政敎, 旁及編纂, 指授大體, 裁稟細目, 以若小卷帙, 成若大典則不亦盛乎, 雖然, 聖人心法之精微, 治化之隆盛, 實寓於禮樂政刑之間, 得其意則不但遵守之必謹, 將見推明之益廣, 不得其意而獨專, 專於尋類考例則已著之令式, 尙懼其時有出入, 而其未及著者, 茫乎不知所從矣, 在位百執事, 有志於講明時王之制者, 不徒習其書, 先務得其意, 然後庶幾傳于無竆, 行之無弊, 而永有以對揚我聖上特命纂輯之盛意也歟, 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行判中樞府事李福源拜手稽首謹序.

進大典通編箋

大匡補國崇祿大夫領中樞府事致仕奉朝 賀金致仁, 崇政大夫行龍驤衛副司直兼判義禁府事金魯鎭, 正憲大夫漢城府判尹鄭昌聖, 資憲大夫行江華府留守兼鎭撫使三道水軍統禦使嚴璹等誠惶誠恐稽首稽首上言, 竊以, 前聖後聖相承, 惟貞百度, 今文古文皆有, 爰成一通, 率乃攸行, 述而不作, 顧玆原•續編大典寔我祖宗朝宏規, 光廟創經邦之謨, 煥乎綱維之提摯, 英考盡述事之孝, 譬若琴絃之改調, 倣制度於周官, 六典之條例大備, 藏關和於夏府, 一王之規範斯存, 第緣簡編之各分, 每患考據之互妨, 戴記雖出於儀禮, 誰能沿流而溯源, 孔翼不入於古經, 蓋難因體而驗用, 列聖朝受敎並載, 間多牴牾而難行, 續輯錄諸書異編, 奈此條貫之易眩, 如何仍舊, 政須監于二而折中, 若將待今, 允宜統爲一而垂後, 恭惟主上殿下, 九載臨御, 庶績咸熙, 簡銓衡而詰戎兵, 畢張治具, 繕澤梁而蠲賦役, 深軫弊源, 虞刑惟欽, 頒典則於郡邑, 周禮盡在, 輯儀式於秩宗, 由舊章而不愆不忘, 承先休而盡善盡美, 文謨武烈, 要闡無竆之圖, 玉條金科, 期成不刊之制, 肆聖念, 監先成憲, 而等承命分修, 橫看變爲直看, 務主簡核, 古例參以今例, 不漏巨纖, 治以道同, 顧其揆則一也, 合於時措, 豈復分而二之, 罅漏補苴, 間諸條而立目, 先後錯綜, 用三圈而揭標, 增刪悉奉睿裁, 品式寔循舊典,畫一之法令較若敢曰此書頗詳, 分六之節目燦然, 竊幸闕文猶及, 粵朞年纔成全帙, 乃此日敢獻重宸, 伊三代損益可知, 法如是亦足矣, 倘一部擧行惟謹, 治猶運諸掌乎, 以麟趾•關雎之心, 將期永世垂法, 當鴻謨貽燕之日, 尤喜是年編書, 卷首新題, 通編之嘉名肇錫, 殿號昭揭, 資政之故事式遵, 伏念等識本空疎, 才短撰次, 因時制作, 贊一辭而何能, 經世謨猷, 貽百代而爲則, 所撰大典通編六卷, 謹隨箋以聞, 無任激切屛營之至, 致仁等誠惶誠恐稽首稽首謹言, 乾隆五十年 月 日, 大匡輔國崇祿大夫領中樞府事致仕奉朝 賀金致仁等謹上箋.

大典會通凡例

一, 以經國大典•續大典•大典通編合部, 而通編以後受敎及稟奏定式, 今所見行者, 會稡添補, 通爲一書.
一, 六典, 一依舊例, 先錄經國大典書原字, 次錄續大典書續字, 次錄大典通編書增字, 新補合錄條起頭處, 以補字陰刻標揭, 以別先後.
一, 三典, 皆以本文載錄, 雖或疑晦, 不敢改易, 而明知其漏誤者, 間間釐正.
一, 分門列目, 皆仍舊貫, 官有增減, 式有因革, 而減與革之亦備書者重本始也, 只以今革今廢等字懸註.
一, 原•續•增三典乃不刊之書, 今不敢有所增刪, 故衙門之合屬, 官階之變通者, 皆存其舊制, 逐段以補字懸註, 以寓謹嚴之規.
一, 各條下, 從三典例, 不書受敎字, 而若關係大刑政大變通者則特書受敎年條.
一, 自增典以前已爲遵用, 不入於增典者, 亦以補字添入.
一, 衙門之陞降, 法制之變通, 謬例之釐正, 時措之創因者, 竝具列別單, 稟裁睿旨, 務主簡核.
一, 三典法式中, 的係變通者外, 雖或今不遵行者, 不敢遽然以廢革等字懸註, 以存愼重之義.
一, 各典法式, 或有今昔牴牾不同處, 一從今式載錄.
一, 某衙某制之今革者, 本典外雖屢出於他典, 如非緊重處, 今革二字不得一一懸註.
一, 卷首有英廟御製御筆, 屢經摸寫, 易於失眞, 故今謹以舊版奉印, 正廟御製題辭, 亦謹印弁于通編舊序之首.


敎總裁 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領議政兼領 經筵弘文館藝文館春秋館觀象監事 臣 趙斗淳
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行判中樞府事 李裕元
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左議政兼領 經筵事監春秋館事 臣 金炳學

纂輯
崇祿大夫行龍驤衛上護軍兼奎章閣提學 金學性
崇祿大夫議政府右贊成 鄭基世
資憲大夫行龍驤衛大護軍兼知春秋館事 南秉吉
資憲大夫南綾君兼弘文館提學 洪鍾序
資憲大夫行龍驤衛大護軍兼藝文館提學 朴珪壽

校正
禦侮將軍行龍驤衛副司果 李敎鉉
禦侮將軍行龍驤衛副司果 任孝直

監印
資憲大夫行龍驤衛大護軍兼知春秋館事 南秉吉
禦侮將軍行龍驤衛副司果 李冕光
禦侮將軍行龍驤衛副司果 鄭顯裕

Mongnok

Prefaces

  • 大典會通序
  • 進大典會通箋
  • 經國大典序
  • 進經國大典箋
  • 英廟御製續大典小識復勅群工
  • 續大典序
  • 進續大典箋
  • 正廟御製大典通編題辭
  • 大典通編序
  • 進大典通編箋
  • 大典會通凡例
  • [Compilators]

卷之一 吏典 Ijŏn (Personnel)

  • 內命婦
  • 外命婦
  • 京官職
  • 奉朝賀
  • 內侍府
  • 雜職
  • 外官職
  • 土官職
  • 京衙前
  • 取才
  • 薦擧
  • 諸科
  • 除授
  • 限品敍用
  • 告身
  • 署經
  • 政案
  • 解由
  • 褒貶
  • 考課
  • 祿牌
  • 差定
  • 遞兒
  • 老人職
  • 追贈
  • 贈諡
  • 給假
  • 改名
  • 相避
  • 鄕吏
  • 雜令

卷之二 戶典 Hojŏn (Revenue)

  • 經費
  • 戶籍
  • 量田
  • 籍田
  • 祿科
  • 諸田
  • 田宅
  • 給造家地
  • 務農
  • 蠶室
  • 倉庫
  • 會計
  • 支供
  • 解由
  • 兵船載粮
  • 魚鹽
  • 外官供給
  • 收稅
  • 漕轉
  • 稅貢
  • 雜稅
  • 國幣
  • 奬勸
  • 備荒
  • 買賣限
  • 徵債
  • 進獻
  • 徭賦
  • 雜令

卷之三 禮典 Ijŏn (Rituals)

  • 諸科
  • 儀章
  • 生徒
  • 五服
  • 儀註
  • 宴享
  • 朝儀
  • 事大
  • 待使客
  • 祭禮
  • 奉審
  • 致祭
  • 陳弊
  • 奉祀
  • 給假
  • 立後
  • 婚嫁
  • 喪葬
  • 取才
  • 璽寶
  • 用印
  • 依牒
  • 藏文書
  • 奬勸
  • 頒氷
  • 惠恤
  • 雅俗樂
  • 選上
  • 度僧
  • 寺社
  • 參謁
  • 京外官迎送
  • 京外官相見
  • 京外官會坐
  • 請臺
  • 雜令
  • 用文字式
  • 文武官四品以上告身式
  • 文武官五品以下告身式
  • 堂上官妻告身式
  • 三品以下妻告身式
  • 紅牌式
  • 白牌式
  • 雜科白牌式
  • 祿牌式
  • 追贈式
  • 鄕吏免役賜牌式
  • 奴婢土田賜牌式
  • 啓本式
  • 啓目式
  • 平關式
  • 牒呈式
  • 帖式
  • 立法出依牒式
  • 起復出依牒式
  • 解由移關式
  • 解由牒呈式
  • 度牒式
  • 立案式
  • 勘合式
  • 戶口式
  • 準戶口式

卷之四 兵典 Pyŏngjŏn (Military Affairs)

  • 京官職
  • 雜職
  • 外官職
  • 土官職
  • 京衙前
  • 伴倘
  • 外衙前
  • 軍官
  • 驛馬
  • 草料
  • 試取
  • 番次都目
  • 軍士給仕
  • 諸道兵船
  • 武科
  • 告身
  • 褒貶
  • 入直
  • 擲奸
  • 行巡
  • 啓省記
  • 門開閉
  • 侍衛
  • 疊鼓
  • 疊鐘
  • 符信
  • 敎閱
  • 屬衛
  • 名簿
  • 番上
  • 留防
  • 給保
  • 成籍
  • 軍士還屬
  • 復戶
  • 免役
  • 給假
  • 救恤
  • 城堡
  • 軍器
  • 兵船
  • 烽燧
  • 廐牧
  • 積芻
  • 護船
  • 迎送
  • 路引
  • 驛路
  • 改火
  • 禁火
  • 雜類
  • 用刑
  • 雜令

卷之五 刑典 Hyŏngjŏn (Punishments)

  • 用律
  • 決獄日限
  • 囚禁
  • 推斷
  • 禁刑日
  • 濫刑
  • 僞造
  • 恤囚
  • 逃亡
  • 才白丁團聚
  • 捕盜
  • 贓盜
  • 元惡鄕吏
  • 銀錢代用
  • 罪犯準計
  • 告尊長
  • 禁制
  • 訴寃
  • 停訟
  • 賤妾
  • 賤妻妾子女
  • 公賤
  • 私賤
  • 賤娶婢産
  • 闕內各差備
  • 跟隨
  • 諸司差備奴跟隨奴定額
  • 外奴婢
  • 殺獄
  • 檢驗
  • 姦犯
  • 赦令
  • 贖良
  • 補充隊
  • 聽理
  • 文記
  • 雜令
  • 笞•杖•徒•流贖木
  • 決訟該用紙

卷之六 工典 Kongjŏn (Public Works)

  • 橋路
  • 營繕
  • 度量衡
  • 院宇
  • 舟車
  • 栽植
  • 鐵場
  • 柴場
  • 寶物
  • 京役吏
  • 雜令
  • 工匠
  • 京工匠
  • 外工匠

卷之一 吏典 Ijŏn

仁政殿編輯
吏典【原】 屬衙門,〔忠翊府〕•內侍府•尙瑞院•〔宗簿寺〕•司饔院•內需司•掖庭署【增】 忠翊府, 今革【補】 宗簿寺, 今屬宗親府

內命婦 Naemyŏngbu

[原] ED1

外命婦 Oemyŏngbu

.

卷之二 戶典 Hojŏn

經費

.

卷之三 禮典 Ijŏn

仁政殿編輯
吏典【原】 屬衙門,〔忠翊府〕•內侍府•尙瑞院•〔宗簿寺〕•司饔院•內需司•掖庭署【增】 忠翊府, 今革【補】 宗簿寺, 今屬宗親府

內命婦 Naemyŏngbu

卷之四 兵典 Pyŏngjŏn

卷之五 刑典 Hyŏngjŏn

卷之六 工典 Kongjŏn

New article

[原] ed 1 [續] ed 2

[view entire text

Table of content

Index

propername

bookname

personname

geoname




© 2013 Institut d’Asie Orientale / St. Cloud State University - Project Directors: Jérôme Bourgon and Marie Kim.
Site created by Gérald Foliot with webActors - Hosted by TGIR Huma-Num (CNRS)

Last update: Saturday 25 November 2017 (09:23) +

Page rendering in 0.018s